作者/臺北榮民總醫院 骨科部關節重建科 蔡尚聞醫師
來源/骨科線上

 

微創人工膝關節手術的成功,除了仰賴手術醫師成熟的技術,另外一個重要環節,是整個團隊專業的照護以及復健流程,以下為大家介紹我們微創人工膝關節手術後標準照護流程。

 

一、手術當天

 


 

1. 點滴

 

用來給予預防性抗生素(通常為期一天)以及手術後針劑止痛藥物。
 

2. 導尿管
 

手術當天因為疼痛以及麻醉的關係,下床如廁較為不便,常規放置導尿管一天以方便排尿並避免尿滯留的問題,於手術後隔天移除,因為過久的導尿管放置可能會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風險,另一方面,手術後隔天的功課之一,就是要儘早練習自行下床行走和上廁所。
 

3. 引流管
 

放置引流管可以減少傷口滲血、周遭廣泛瘀血以及關節內血腫所帶來的不適感,一般而言,於手術後兩天移除,多數的出血可藉由引流管排出,剩餘的關節內出血可等待其自行吸收。

二、手術後隔天

 

手術後隔天移除點滴以及尿管,引流管繼續放置。更重要的,要開始手術後早期下床以及各項復健功課。

 

 

1. 人工關節復健機器 (CPM,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關節活動角度對於日後功能表現非常重要,人工關節復健機器是藉由緩和、連續、可調整預計彎曲角度的模式協助開完刀的膝蓋進行復健,屬於被動式關節活動,起始角度通常從 0 至 70 度開始增加,一天做二至四次。


人工關節復健機器

 

2. 冰敷

 

人工膝關節開完刀之後,外觀上通常會紅腫熱達 3-6 個月,所以建議手術後前 6 個月內患處可予以冰敷,特別是在做完運動或是復健之後,能夠有效降低疼痛、腫脹、溫度以及外觀略紅的部分,一般我們會在做完機器之後外加 15 分鐘的冰敷治療,額外的冰敷治療則是視需要可方便取得。
 

3. 早期下床練習行走

 

微創人工膝關節手術,因為組織肌肉破壞較少,手術後隔天即可循序漸進下床練習行走,練習動作順序為:床頭搖高坐起身 → 坐在床邊 → 助行器輔助下床站立 → 助行器輔助行走,過程當中需注意是否有頭暈不適的症狀,使用助行器行走順序為:助行器伸出一步距離 → 患肢跨步 → 好腳跟上,助行器的角色為協助保持行走平衡以及預防跌倒,只要疼痛和行走平衡沒有問題,隨時可以不用。
 

手術後的第一天下床,基本上以短距離行走為主,目標在於熟悉助行器使用方式以及廁所來回,視個人狀況可以拉長行走時間和距離。
 

早期練習下床行走的另外好處,是能有效刺激下肢肌肉收縮,促進患肢循環以及避免血栓的發生,練習行走後可回到病床上略微抬高患肢休息以及使用冰敷治療。
 

4. 下肢關節肌肉運動

 

關節活動

 

  • 踝關節運動 (ankle pumping exercise): 有空就多做,次數不限!
    平躺於床上,腳板反覆進行上翹以及下踩的動作,藉由小腿肌肉收縮促進血液回流,能夠有效達到消腫和避免血栓的目的。


踝關節運動
 

  • 膝關節運動: 每組 30 下,一天三次。
    坐在床緣,膝後窩距床緣約一個拳頭的距離,首先讓雙腳自然下垂,此時彎曲角度大約可達 90 度,接著用沒有開刀的腳將開刀的腳往回勾,感覺略緊及輕微不適的時候維持住五秒鐘,接著放鬆休息。


膝關節運動

 

肌力訓練

 

  • 伸直抬腿運動: 每組 30 下,一天三次。
    平躺於床上,膝蓋伸直、腳板上翹的情況下,整條腿出力向上抬離開床面,高度不用太高,離開床面就有訓練效果,每次抬腿維持五秒鐘,然後放下休息。

伸直抬腿運動

 

  • 壓腿運動: 每組 30 下,一天三次。
    平躺於床上,膝蓋自然放鬆的情況下,膝後窩與床面略有兩三指幅的空間,接著大腿出力將腿打直,目標使膝後窩壓上床面,每次壓腿維持五秒鐘,然後放鬆休息。

 

壓腿運動

 

5.腳踏車運動: 每次 15 分鐘,一天二至四次。

 

腳踏車運動是肌肉力氣和關節彎曲角度的綜合訓練,坐在一般高度的椅子上,將折疊型腳踏車置於地面,進行每次 15 分鐘的腳踏車運動訓練,接著將患肢墊高休息以及冰敷治療。

 

腳踏車運動

三、手術後兩天


手術後兩天移除引流管及換藥觀察傷口狀況,基本上身上沒有多餘管路。

 

 

1. 人工關節復健機器 + 冰敷


角度逐漸往增加至 0-120 度,頻率維持一天二至四次,配合冰敷治療。
 

2. 延長行走時間和距離


行走不侷限於室內,隨著疼痛感下降,可增加每次行走時間至 15-20 分鐘(例如:於同一護理站來回行走或是走至同樓層其他護理站再走回來),如果行走狀況良好,助行器可雙手懸空提在身體前方不放,靠雙腳自主出力行走,覺得疼痛或是疲累再放下助行器支撐休息,可以當作進階的訓練方式。

 

3. 下肢關節肌肉運動


持續進行踝關節運動、膝關節運動、伸直抬腿運動、壓腿運動,每組30下、每天三次的頻率自我訓練。
 

4. 腳踏車運動


維持每次 15 分鐘,一天二至四次的練習,配合冰敷治療。

四、手術後三至四天


換藥觀察傷口狀況,準備出院。

 

 

1. 人工關節復健機器 + 冰敷

 

2. 練習上下樓梯

 

多數病患此時配合助行器行走已相當自如,基本上走路的距離和時間不用再向上增加,因為行走所需要的學習門檻本來就低,學會了怎麼行走,適度而輕鬆的行走就好,避免增加不適。
 

上下樓梯是另外一個住院期間可以練習的項目,行走原則為:好腳先上,壞腳先下,樓梯間助行器不易使用,建議家人在旁陪伴協助,注意扶穩扶手,小心安全,上下樓梯行走也是學會了方式,適度而輕鬆的練習就好。
 

3. 下肢關節肌肉運動

 

4. 腳踏車運動

 

常有病患詢問出院後是否要自行租借人工關節復健機器或是折疊型腳踏車回家繼續練習,我的建議是可以不用,這些復健工具的角色在於手術後三天內,在病患疼痛較為明顯的時候仍可以幫助復健進度的進行,通常等到準備出院的時候,病患多能使用助行器行走自如以及正確的執行下肢關節肌肉運動,此時復健工具就不再需要了。
 

手術後的重點可以著重在加強自我執行下肢關節肌肉運動的部分,至於使用或是不使用助行器行走、上下樓梯等,只要正確的學會方法即可,輕度而規律的日常活動可以幫助手術後恢復,量力而為,避免過度的運動導致疼痛不適。

 

結論


充分瞭解並配合微創人工膝關節手術後專業照護以及復健流程,是手術成功相當重要的一環!


文章最後更新時間:2022/11/02

醫師檔案



蔡尚聞醫師

現職

  • 臺北榮民總醫院 骨科部關節重建科 主治醫師
  • 臺北榮民總醫院 骨骼肌肉腫瘤治療暨研究中心 主治醫師
  • 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 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第十五屆關節重建醫學會 秘書長
 

專長

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骨骼肌肉系統腫瘤治療、骨轉移及病理性骨折治療、一般骨折創傷手術


詳細介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