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是年過 60 歲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之一,患者經常會有膝蓋疼痛、腫脹、僵硬而無法正常行走等症狀,對於生活造成極大的不適與不便,而這主要是因為膝關節內部的「軟骨」經年累月磨損破壞所導致。本文將帶您認識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成因、症狀,以及目前臨床有哪些常見的保養和治療方式,期盼能幫助您更加了解此病症。


文章目錄
一、什麼是退化性關節炎?成因為何?
二、退化性關節炎有哪些常見症狀?
  1. 關節疼痛腫脹
  2. 關節僵硬
  3. 關節發出聲響
  4. 關節變形、無法伸直
三、退化性關節炎的好發族群有哪些?
四、退化性關節炎的分級與變化
  1. 輕度退化
  2. 中度退化
  3. 重度退化
五、退化性關節炎的日常保養
六、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
  1. 保守性治療
  2. 手術治療

什麼是退化性關節炎?成因為何?

 

首先,在認識退化性膝關節炎之前,我們先來了解膝關節的結構。一個功能正常的膝關節,上方會連接股骨(大腿骨)、下方則是脛骨(小腿骨),而兩個骨骼中間則是所謂的「關節軟骨」,在我們活動關節時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當膝蓋在做彎曲或伸展的動作時,如果膝關節內保有正常的關節軟骨組織,則可以充分發揮緩衝的功能,幫助關節順利轉動、減少磨擦,使我們活動時不會有疼痛感;反之,若膝關節在長期使用或承受重力、外傷、免疫疾病等情況下,則會使關節軟骨逐漸磨損殆盡,骨骼之間容易直接相互摩擦,進而產生周邊骨不正常增生,甚至是關節變形,這樣的情況我們便稱之為「退化性膝關節炎」

膝關節結構
膝關節X光

圖片來源:臺北榮民總醫院關節重建科、吳博貴醫師個人網站
 

而透過X光片來看膝關節部位,可以看見股骨與脛骨之間有一處明顯的縫隙,這個縫隙則是關節軟骨所在的位置。由於軟骨是屬於「軟組織」,並非如同骨頭是骨骼組織,因此無法顯影在一般的 X 光片上,所以,在一個正常膝關節的 X 光片上,我們可以清晰看見關節處會呈現一條縫隙,而這個縫隙越大則代表軟骨的狀態越好;反之,如果軟骨開始發生磨損,縫隙就會變得越來越狹窄、兩側骨頭看起來也會越來越靠近。

退化性關節炎有哪些常見症狀?

 

退化性膝關節炎基本上為一種漸進式且不可逆的疾病,初期疼痛感並不明顯,經常容易被患者所忽略,往往就診時才發現軟骨組織已經磨損嚴重,恐怕為時已晚。因此,平時就應多加留意自身是否有下列症狀,才能夠及早發現、及早保養與治療,延緩病情的惡化。

症狀一:關節疼痛腫脹

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於日常生活中,可能時不時有關節疼痛及腫脹感,特別是上下樓梯、久坐久站時,膝蓋的不適感會更加明顯。

症狀二:關節僵硬

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通常於早上起床時,關節的僵硬症狀會最為顯著,患者通常需要花費較長時間才有辦法下床行走。此外,如果平時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也可能產生僵硬感,需要稍微活動一下關節,才能夠再正常活動。

症狀三:關節發出聲響

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於走路或關節彎曲伸展時,容易發出骨頭相互磨損的聲音,發出「喀喀」聲響。

症狀四:關節變形、無法伸直

當退化性膝關節炎變得較嚴重時,患者可能開始出現關節變形的情況,如:O 型腿、關節無法打直等。
 

退化性關節炎的好發族群有哪些?

 

根據研究指出,50 歲以上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比例為 40%,60 歲以上為 50%,70 歲以上則高達 70% 以上,在中老年人口中佔有相當高的罹患率,不容小覷。然而,雖然此疾病的發生率與年齡呈現高度正相關,卻並非中老年人的專利,臨床統計還有其他風險因子,都可能讓年輕人提早遇上退化性膝關節炎,因此各年齡層都應該當心留意,以下列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好發族群。
 

<> 左右滑動看表格
族群類別 說明

中老年人

關節軟骨會隨著年齡增加而磨損,特別是 60 歲以上的長輩,約有超過五成的機率可能罹患退化性關節炎。

肥胖者

體重過重或肥胖者(BMI>30)由於膝蓋所承受的重量較重,故膝蓋的關節軟骨通常較一般人容易磨損。

長期負重或過度使用膝蓋者

工作需長期呈現蹲跪姿、負重、上下樓梯者,都會增加膝關節的負擔。

受傷或運動傷害

膝關節曾有創傷、骨折、韌帶斷裂、半月板受傷等,或是長期健身、運動姿勢錯誤,皆會加速膝關節退化。

基因遺傳

如有家族遺傳史或先天關節結構發育不良,會使膝關節較一般人更容易磨損。

肌少症或缺乏運動

若肌肉量過少,將使膝關節的支撐不足,易造成關節軟骨磨損。


退化性關節炎的分級與變化

 

退化性膝關節炎分級

圖片來源:吳博貴醫師個人網站
 

臨床上依據病患的症狀、膝關節 X 光影像檢查及外觀變化,一般可分為輕度退化、中度退化及重度退化三個階段,病程發展整理如下表。

<> 左右滑動看表格
 

輕度退化

中度退化

重度退化

臨床症狀 患者的症狀通常還不太明顯,但在進行關節彎曲(如蹲下或上下樓梯)時可能會有些許不適感。 患者於走路時,開始會感受到膝蓋明顯不適。 患者不管在任何情況皆會感受到疼痛、僵硬,並且會有骨頭磨擦的喀喀聲響。
關節結構變化 膝關節的內側開始稍微出現軟骨磨損之現象。 膝關節外側也開始出現軟骨磨損,而原先的內側軟骨則磨損更加嚴重,此時於 X 光下可看到關節之間的縫隙明顯變窄。 膝關節內、外側的軟骨皆嚴重磨損,X 光下可看到關節之間幾乎已經沒有縫隙,並有許多骨刺生長。
下肢外觀變化 正常的腿為外翻角度,於輕度退化階段,膝蓋會開始變得較直 膝蓋開始慢慢變得比較內彎,呈現輕微的 O 型腿。 膝蓋呈現嚴重內彎角度,外觀上呈現明顯的 O 型腿。

 

在輕度與中度退化階段時,一般醫師會建議透過「日常保養」搭配「保守性治療」,可以減緩關節的不適,並延緩變成重度退化性關節炎的時間點;而一旦進入到重度退化性關節炎,並合併腳外觀的變形,且諸多保守性治療皆已無效(如:吃消炎止痛藥物、關節內注射等)時,便是考慮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時機。

《延伸閱讀:什麼是退化性關節炎?|吳博貴醫師

退化性關節炎的日常保養

 

當退化性膝關節炎還不嚴重時,正確使用及保養您的膝關節,可以有效減緩不適感及延緩病情惡化,以下將一一介紹有哪些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養成的好習慣。

 

體重控制

平時維持標準體重,並盡量避免 BMI 值超過 30,可以降低膝蓋所需承受的重量與壓力。
 

上下樓梯使用扶手

建議上下樓梯時多加利用扶手輔助行走,如此能夠避免膝蓋完全負重,另建議盡量將步伐速度放慢、放輕,避免動作太大太快。
 

爬山使用登山杖及護具

如果平時喜歡爬山,建議可攜帶登山杖輔助行走,避免上下坡時膝蓋承受太大的力量,另外也可以使用護膝保護膝蓋,此外還需避免裝備過重、步伐太大太快,登山過程中應適度休息。
 

姿勢改善

平時避免長期或經常採蹲、跪姿勢,因這些姿勢都會使膝蓋承受的力量瞬間加倍,建議可以準備板凳坐著替代。
 

鞋類選擇

建議多穿柔軟、有彈性的布鞋,少穿拖鞋或皮鞋,也盡量不要打赤腳走路。
 

飲食保健

可多攝取膠質、抗氧化(維生素 C、維生素 E、β 胡蘿蔔素等)、omega-3 多元不飽和脂肪及富含鈣質的食物。

 

其他保養

建議平時多做抬腿運動,慢慢地將單邊膝蓋伸直,並保持腳踝用力往上翹起,接著維持靜止不動約 20 秒,再慢慢放下,每日建議做 50 至 100 次以有效訓練大腿股四頭肌,讓膝蓋有更好的穩定性。此外,也可以多熱敷來促進血液循環,有效減緩膝關節不適。

《延伸閱讀: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保養|吳博貴醫師

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

 

上述為病友們生活中可自行做的日常保養,而醫療上的治療方式,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別:保守性治療及手術。針對不同病程的病友,醫師會提供不同的醫療建議與處置,以改善您的退化性膝關節炎症狀,以下分別為您進行介紹。

保守性治療

 

保守性治療是相較於手術的治療方法,主要透過藥物或物理治療等方式進行,而目前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主要為透過給予口服的消炎止痛藥物,或是於關節內注射玻尿酸或類固醇加局部麻藥等,以達到抑制發炎與舒緩疼痛。
 

藥物:止痛藥

輕微疼痛者可透過服用普拿疼,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但如病患本身有肝腎臟問題、經常性飲酒等,將可能增加代謝性酸中毒的風險,另外若需與其他藥物一起使用,建議您先向您的主治醫師諮詢。
 

藥物: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

目前的消炎藥物種類繁多,且於臨床上使用十分普遍,服用後可有效減輕關節疼痛及腫脹感,但長期服用仍需留意其伴隨的副作用,如腸胃不適、消化性潰瘍、下肢水腫、腎功能損傷、頭痛等,若服用後副作用症狀持續,應告知您的主治醫師。
 

關節內注射:玻尿酸

正常的關節腔內會有玻尿酸存在,但當發生退化性關節炎時,玻尿酸的量則會隨之減少,因此在關節腔內注射玻尿酸,可以改善發炎症狀及關節活動,就像是幫車子上機油般,有幫助潤滑的功用,施打頻率依個別情況及劑型而定。
 

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加局部麻藥

在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可以快速有局部消炎止痛的效果,一般在注射後 1~3 日即可有改善的感受,效果可維持約 4~8 週,但長期使用可能傷害軟骨,或引發關節感染等副作用,因此,建議單一關節於一年之內,注射次數以四次為限。

手術治療

 

當保守性治療效果有限,則可以考慮透過手術的方式改善症狀。目前手術主要可分為高位脛骨截骨手術(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以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兩者的適用對象及治療原理有很大的不同,下方透過表格比較為您介紹。

高位脛骨截骨手術
高位脛骨截骨手術(圖片來源:骨科線上)
人工關節置換術
人工關節置換術(圖片來源:吳博貴醫師個人網站)
 
<> 左右滑動看表格
 

高位脛骨截骨手術(保膝手術)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簡介 利用「人造骨折」的方式,藉由矯正來改變身體重力線的位置,可減少膝蓋內側軟骨的受力,讓膝蓋減少疼痛,以及減緩軟骨磨損的速度。 先將膝關節內磨損壞掉的組織移除,接著將人工膝關節裝到骨頭上,可以有效減輕膝蓋疼痛並改善關節活動。
適用對象
  • 輕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
  • 生活功能較高需求的族群
  • 40~60 歲左右的中壯年人
  • 中、重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
  • 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生活功能較低需求的族群
  • 6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原理/步驟 先於脛骨(小腿骨)的近端,切出一條斜向切線,製造出人造骨折,接著,使用醫療器械將切線撐開使其出現鍥形開口,使重力線會從膝蓋內側往外側移動,最後再使用鋼板及鋼釘進行固定,達到矯正的效果。 先將膝關節內磨損光的軟骨、軟骨周邊約 1 公分厚的骨頭、骨刺及發炎滑囊組織移除,接著將人工膝關節裝到骨頭上,最後利用骨水泥把膝關節組件與骨頭表面固定好。
優點
  • 保有自身膝關節,維持膝蓋功能性
  • 減少膝蓋內側壓力與磨損
  • 延緩關節退化時間
  • 可避免人工關節可能發生感染或適應不良等併發症
  • 術後復健簡單
  • 為骨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發展成熟、危險性極低
  • 可大幅減輕甚至完全解除關節疼痛
  • 微創手術隔天即可下床行走
  • 術後關節活動度佳,可應付日常生活
缺點
  • 若退化性關節炎症狀較嚴重,疼痛減輕效果可能有限
  • 可能發生手術併發症,包括骨頭癒合不良、感染、血栓、關節僵硬、血管和神經受損、手術失敗等
  • 可能有鋼板異物感
 
  • 人工膝關節有其年限,如病患年紀較輕、活動力強、體重較重,未來可能有再置換的機會
  • 手術後可能有併發症,如:人工關節鬆動、脫位、破損、感染等,但發生率僅 1% 左右
住院天數 手術後約需住院 3 至 4 天 手術後約需住院 4 至 5 天
手術傷口 約 5~7 公分,傷口位置會落在膝蓋下方、小腿近端內側的部分。 約 10 公分左右,傷口位置會落在膝蓋處。


《延伸閱讀:不用換人工膝蓋的新保膝手術知多少?探析你真的適合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嗎?|蔡尚聞醫師
《延伸閱讀:什麼是人工關節置換術?一次彙整人工關節費用、材質、術後復健等常見問題!
 

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人類平均壽命逐年延長、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友也不斷增多,所幸醫學不斷進步,為病友們帶來更多成熟的治療方式與衛教知識,能夠延緩病情惡化,甚至是盡量避免疾病發生,期盼本篇文章能夠協助到各位病友。

文章最後更新時間:2022/11/14

臺北榮民總醫院 關節重建科/編輯群

臺北榮總關節重建科成立超過 30 年,專精於各種關節重建技術,如人工關節置換/再置換手術、人工關節感染、高位脛骨截骨手術等,為目前國內人工關節置換術個案最多的醫院,我們致力於提供病友最先進及溫暖的照護,讓每位病友都能帶著幸福滿溢的笑容回家,是我們的使命。

關於我們:科系介紹醫師掛號病友故事
更多衛教:官方FB | Youtube頻道 | LINE


 

更多知識文章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保養​​​​
在輕度與中度的退化性關節炎病友中,關節的保養是相當的重要。有了........閱讀文章

認識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據統計,美國每年全人工關節置換可達25萬例以上,且逐漸增加中,它己........閱讀文章
保膝手術!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是什麼?
保膝手術,又名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閱讀文章